读书会

首页 > 专项工作 > 读书会 > 正文

读书会——庐陵文化

发布日期:2020-03-26 15:23:33   点击:


 
文化有如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,不断地创新、积累、传播,导引着、浮载着生生不息的一代代人走出蒙昧、走向文明…….,这期读书会是由王文迪带来的——“庐陵文化”。
一、“文化由来”
秦始皇废分封诸侯,立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。公元前222年,王翦踏平楚国后,九江郡(郡治在今天安徽寿县)管辖着新设立的庐陵县(今天吉安市部分地域)、安平县(今天安福地域)和新淦县(今天樟树地域)。“秦郡县天下,厥有庐陵”,“庐陵”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。
新乾县大洋洲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墓中,出土青铜器约480余件,陶器约300余件,玉器饰品100余件,震惊了中国以至整个世界!青铜器数量之多,品类之全,纹饰之精,全国罕见。巨型“中华钺王”、“青铜犁铧”,全国仅此一例。
二、“文化内涵”
(一)赣派建筑
赣派建筑又称赣派民居、江右民居。是汉族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。主要分布在江西一带。吉安赣派建筑代表性村落有富田古镇钓源古村、渼陂古村、燕坊古村、江畔古村、泰和爵誉等村镇。
1800多年历史的富田古镇,通行赣语,这里是民族英雄文天祥、著名史学家罗泌和原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的故乡,是庐陵文化重要发祥地,是《爸爸去哪儿》第三季拍摄地 ,红色、古色、绿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。
钓源古村主要景点有欧阳氏总祠、明善祖祠、文章世家古牌坊、八老爷别墅、文忠公祠、礼派宗祠。现存建筑190栋,有庙观、祠堂、书院、别墅、民居等。其中102栋为明,清建筑,近代建筑有88栋。
江右民系古村,芗峰东立、象岭西护、瑶山南耸、富水北流、山环水抱、天然形胜、八卦巷通、水塘环绕,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赣派建筑有367栋,有民居、祠堂、书院、义仓、牌坊、楼阁、店铺、码头、教堂、革命旧居旧址等。其中,渼陂古村座落规模大,商业化痕迹少,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。
(二)科举文化
宋代、明代和清代之庐陵,习经史、应科举之风甚浓。科举入仕是儒生士子的毕生愿望和追求,科举考试则是儒生士子们实现这一追求的道路。科举种种风俗信仰便和科举制度相伴而生,成了庐陵文化中有趣的一面。
庐陵府不但考取进士三千(天下第一)和状元二十一(天下第二),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(1400年)的庚辰科和永乐二年(1404年)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为吉安人,这种“团体双连冠”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。因而吉安有“一门六进士,父子探花状元,叔侄榜眼探花,隔河两宰相,五里三状元,九子十知州,十里九布政,百步两尚书”的美誉。
(三)书院文化
吉安市先后创建的书院多达269所。唐贞观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寓居吉水醪桥乡固洲村,创“皇寮书院”,这位“退休干部”发挥余热,收徒讲课,该学院为吉安也在有记载的较早创建的私人书院。
白鹭洲书院——南宋淳祐元年(1241年),九江都昌人江万里,任江西提举兼吉州知州,他见赣江中流的白鹭洲绿树点点,白羽飞飞,真是读圣贤书澄明心境的好地方,于是在洲上构筑精舍,创办书院。
青原会馆——明朝正德五年(1510年)浙江余姚人、儒家理学大师王阳明,初贬贵州龙场驿丞,后改任庐陵知县,常与学术见解相近相似的读书人交流,到青原山去大讲“良知之学”。这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显著地位的王阳明,借助“青原会馆”,深刻影响了吉安市的文化发展。
西愿会馆——吉安市区高峰坡原有座“西原会馆”,是唐代“诗圣”杜甫的祖父、唐上元年间贬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创建的“相山诗社”遗址,宋时,吉安的读书人为纪念这位开吉州一代诗风的杜老爷子,建成了“诗人堂”,到明代,改作书院性质的“西原会馆”。这里每季有小会,9月有大会,四方诗人、学者上千人在此聚会,讲学游学,以文会友。
(四)陶瓷文化
座落在赣江西侧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窑,又称东昌窑、永和窑。永和原属泰和,泰和谓西昌,故永和古称东昌。到宋代因其陶瓷业发达而成为天下名镇之一,永和窑群中最出名有五家,五家中又以舒姓父女的“舒窑”价最高,特别是舒翁之女舒娇的陶瓷制品几乎与当时天下最有名、“一瓶一钵,动辄十数金”的浙江龙泉“哥窑”等价。到南宋时,吉州窑烧制的紫黑釉瓷别具特色,其纹饰手法多种多样。吉州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至今尚被日本等国收藏为国宝。
三、“历史地位”
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,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,在一定的历史时期,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,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。在江西,则是赣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。
四、“兴盛与衰退”
庐陵文化在宋明时期崛起不是偶然的。北方移民大量南下,在给吉安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,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吉安的经济发展,学院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。
进入清代,庐陵文化慢慢衰退,一是清代统治者的镇压。清王朝对反抗情绪强烈的地区,特别加强了经济和文化管制,庐陵地区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,文化只能走向沉寂。二是交通地位变化从开放转入封闭。清代中叶后,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,千年来连接祖国南北交通的赣江水道和大庾岭商路逐步冷落。
 

关闭